正值歲末隆冬,新學期的開始,在這裡要跟各位家長先拜個早年,
預祝各位生意興隆、事業昌盛、幸福美滿、身心暢快、出入平安。
這些日子來,早晨常在捷森大廳迎接小寶貝們進園,有的寶貝很開心的跟爸媽說再見、有的寶貝害羞地默默自己換鞋、有的寶貝嚷著要爸爸穿鞋、有的媽媽自己就幫孩子換鞋…。放學時也在大廳送寶貝們回家,有的寶貝自己就會大方地說再見、有的被要求眼睛看著老師說再見、有的還在學習怎麼跟人互動…;在這樣的互動模式中,我們都可以看到各個家庭的『教養』方式。
以下摘自領導力-親子教養,李河泉老師所發表的文章【長大後的態度,就是小時候的教養】,跟各位家長分享:
然而「態度」究竟是什麼?
其實「態度」就是一種「具有正確價值觀的個人品牌」。
一般有「做事態度」、「做人態度」、「工作態度」、「學習態度」。
所以我們會聽到某人:
「做事態度」能抗壓堅持,
「做人態度」懂感恩禮貌,
「工作態度」能互助合作,
「學習態度」能認真負責。
問題來了,這四種「抗壓堅持」、「感恩禮貌」、「互助合作」、「認真負責」態度,究竟該從什麼地方學到?
大家不妨看看下面四個案例:
1、「不管是唸書或是打怪,每次碰到比較難的或者麻煩的,我就不想再做下去。
可是爸媽都會陪著我,即使我哭鬧也當作沒聽到,他們還是很委婉而堅定的有耐性。
於是,爸媽教這個小朋友學會了「抗壓和堅持」,避免習慣「逃避放棄」。
2、「爸爸連續加班幾天,感覺回來都很疲倦,過去我從來沒發現,
今天媽媽提醒我回來先去給爸爸一個擁抱,我才覺得爸爸很辛苦。」
於是,爸媽教這個小朋友學會了「感恩和禮貌」,避免了「認為父母做的都是應該的」。
3、「我和爸爸媽媽去大賣場買了三大袋東西,爸媽說我也是家庭的一分子,所以也要幫忙拿一小袋。」
於是,爸媽教這個小朋友學會了團隊「互助合作」,避免了「這些又不是我的事」。
4、「今天功課沒有寫完,因為我覺得老師出的太難,
媽媽說碰到難題要練習解決,而且自己的功課一定要寫完才能睡覺。」
於是,爸媽教這個小朋友學會了「自己認真負責」,避免了「習慣找藉口」。
「態度」真的是從家庭的教養而來。
我所說的「教養」不一定是體罰,而是父母親在小孩成長的過程中,
「讓他知道什麼是正確的行為和價值觀。」請千萬記得「碰到就要教」。
別因為疼惜小孩的「寬容」,慢慢地變成不斷退讓底線的「縱容」。
許多大人常常覺得年輕人不懂事,
然而我卻發現讓年輕人不懂事的真正原因可能不在年輕人身上。
現在的小孩都非常聰明,從小就「不斷挑戰爸媽的底線」,
父母最難訓練的教養,就是讓他知道「禮貌和尊重」。
父母親的愛絕對無庸置疑,但是父母的教養就像天秤,
一端當然是「愛」,但是另一端應該是「紀律」。
這個紀律就是「自我要求」,包括「禮貌和尊重」。
「禮貌」是讓自己懂得「知所進退,拿捏分寸」。
「尊重」是讓他人感覺「謙虛客氣,感恩主動」。
教養是一輩子的事,也是父母無可迴避的天職。
每個父母對子女都「費盡心思」,然而重點是要「費盡有幫助的心思」,
才是對子女最大的造就。
「子女的成就,真的是父母最大的收穫」。
在孩子的第二個家,捷森的老師們,對「品格教育」也投入相當的心力,除了在日常活中,時時提醒孩子們在對的時間,做對的事,說對的話,也在團體活動中,運用繪本、影片、短劇營造孩子正確的行為和價值觀得養成。期盼寶貝們在走出捷森時,都有能建立良好『個人品牌』的基石。共勉之。
再次感謝各位家長對捷森的支持、鼓勵與配合,讓我們『家、園』站在同一陣線上,齊心協助寶貝們向前邁進唷!再次祝福各位 心想事成 好事都入春